2023年 6 月9日上午,betway手机网页 党委组织了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文献及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的第十六次中心组(扩大)学习,党委书记何建中主持,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党员)参加学习。
党委委员曹迪同志进行了领学:一是选读习近平总书记《论科技自立自强》专著中的相关论述;二是学习中国科协党组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理论文章《汇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磅礴力量》;三是结合实际谈了个人学习体会。
何建中在学习总结时强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文献和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具体要求,我们要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狠下功夫;深刻领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精髓。一是要进一步重视基础研究,真正打赢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学会要把问题难题的遴选工作作为抓手,认真抓实抓出成效;二是应立足于进一步集聚航海领域的创新资源,发挥科创平台优势,提升整体效率;三是深入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既要积极向上反映问题,又要大胆创新,完善发现引领青年航海科技人才及科技评价、青年人才遴选推荐机制;四是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参与面,通过学术年会、国际航联等载体抓好落实;五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指示,引领培养航海领域的科创人才,更好地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新时代航海精神,鼓励更多的人发挥聪明才智,推进航海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建设航运强国、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基地简要情况介绍
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建设管理,依托南方海洋实验室展示中心、可视化中心、科学实验室以及相关海洋科学研究活动等开展科普工作,以宣传科学发展观、助力海洋生态文明和城市文明建设为己任,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
南方海洋实验室展示中心占地面积约1911㎡,分为海洋文化展示区、科研成果展品区、海洋科技互动体验区三大区域,集科研进展、科普教育、科技手段体验等功能为一体。
展示中心以代表海洋的蓝色为主基调,象征着向海图强、逐梦深蓝的情怀。
南方海洋实验室展示中心入口
展示中心注重科技感、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配以多种高科技现代化技术手段,如数字沙盘、弧幕投影、球幕投影、VR体验、3D全息投影、沉浸式走廊、互动多媒体及触摸屏等,多样化展示海洋基础知识、海洋科技成果、海洋科学现象等内容,为前来参观的观众带来全方位的科学体验。
展示中心内部空间
小球大世界——可实现实时反馈全球洋流风场数据
数字沙盘
全息投影
展示中心现有展品200余件,类型涵盖科考船模型、科学原理模型、海洋工程装备、科研成果报告、打捞样品实物、海洋生物标本、海底地形沙盘等,涉及海洋科考、海洋工程、海洋观测、海洋人文、海洋考古、海洋生物等知识。观众还可于现场通过AR实物扫描或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内容。
中山大学号等比例模型
智能型无人系统支持母船等比例模型
海洋考古水下打捞样品
海洋生物资源标本
展示中心休息区设海洋读书角,配有数百本海洋相关的科技类、科普类图书和儿童绘本,同时高清电视不间断播放优秀海洋相关纪录片,让公众了解海洋、认识海洋。
展示中心休息区
OceanView可视化中心面积为415㎡,以高分辨率可视化大屏为载体,为公众展示海洋观测网络,科考船航行动态,风、浪、流等海洋要素动态,陆地、海底三维地形,海岛地貌变迁等内容。
Ocean View可视化中心
基地还有用于科普讲座的教室型、剧院型、U型演讲厅等讲学厅10余间,最多一间可容纳400人,具备非常好的硬件基础。
实验室会议中心
二、基地科普特色、优势和资源
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建设管理,汇聚良好的科技资源、教育资源和创新资源,是南方海洋实验室开展社会化、常态化海洋科普教育的重要前沿阵地。基地于2021年11月开始运行,2022年5月份入选珠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南方海洋实验室是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举办,中山大学牵头建设管理的省级科研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著名物理海洋学家陈大可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苏纪兰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南方海洋实验室以“立足湾区、深耕南海、放眼全球”为发展定位,致力于建设面向科技前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创新基础平台,构筑世界一流的海洋人才高地,打造创新型、引领型、突破型的大型综合性海洋研究和应用基地。根据发展规划,南方海洋实验室设置前沿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公共平台和管理服务部门四大版块。其中,围绕海洋环境与资源、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人文与考古三大研究领域,以“崇尚首创,力争最优”为标准,布局十八个科研创新团队;围绕海洋观测体系、海洋资源库体系、海洋测试分析体系以及海洋工程技术试验体系,依托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海洋智能无人系统组网,建设八个公共平台;以协调、落实南方海洋实验室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和运行保障工作为职责,设置六个管理服务部门。南方海洋实验室的高质量发展为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运行奠定了实力基础,其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组织模式、一流重大基础设施以及高效的海洋人才汇聚机制构成了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的独特优势。
南方海洋实验室拥有18支创新研究团队、8大公共平台及前沿研究中心等,已汇集1200余人,其中10名院士,千人、杰青、优青等高端人才100余人。同时,背靠中山大学,南方海洋实验室拥有一大批具有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海洋工程、地球科学等海洋学背景的优秀青年学生。经过遴选培训,已形成了一支30余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从实验室大楼2021年11月份投入使用以来,提供讲解120余场,接待政府机关、科研院所、行业部门等人员和普通市民近两千人次。在此基础上,南方海洋实验室将依托已有人才资源,邀请一批来自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海洋科学工作者,组建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科普百人讲师团”,主动走向社会、走进校园,开展海洋科普知识分享,助力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南方海洋实验室成立以来,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实验室主任陈大可院士受邀担任珠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名誉理事长,有效搭建与社会科普工作团体和公众的桥梁。基地投入使用后半年内入选珠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并广泛参加珠海市科协、青科协组织的科普教育活动,如“狮山街道外来务工和困难家庭科普参观学习活动”“‘探索深空深海深地,激发科学梦想’公益科普活动”“珠海市科普讲师团招募”等。实验室以“携手共圆海洋梦”为理念,积极组织“世界海洋日”公众开放日、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在科技工作者日、公众科学日、珠海设计周等具有特殊意义的科普日,组织科普基地展示、参访等各类海洋科普教育活动,开展《观天识海》《国际语境下的海洋考古遗产探索与保护》《带您走进科学重器——海洋科考船》《气球去哪了?》等具有浓厚海洋特色的科普讲座。此外,实验室还邀请海洋青年科学家撰写《蓝海之滨漾红林》、《海洋物种知多少》、《温柔的巨人(鲸落)》等系列海洋科普文章,目前已形成南方海洋实验室《科普原创文集》(第一册)。
扫码观看南方海洋实验室宣传片
三、以往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1、2022年度南方海洋实验室“公众开放日”活动
导语:2022年6月8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为提升全民海洋意识,结合“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我实验室于6月份开展“世界海洋日”主题宣传月系列活动。本次公众开放日作为系列活动的开篇,吸引了超过百位市民朋友分批分次至实验室参观并听取科普知识讲座,在海洋科普志愿者的引导下,主动走进海洋的世界,关心海洋,认识海洋。
6月11日,我实验室于南方海洋实验室大楼举办“世界海洋日”公众开放日活动。活动共接到约300人报名,因疫情防控需求,实验室从中选取了57组家庭,按照分批分次的原则组织了参观和科普教育活动。
来访的市民朋友首先观看了实验室宣传片,并依次参观了实验室展示中心、可视化中心。许多观众对展厅内的各色展品兴趣盎然,争相提问。中山大学涉海学院学生组成的科普志愿者讲解员们引导参观并一一作答。
参观完毕后,大家齐聚讲学厅参加海洋科普讲座。海洋考古团队首席科学家詹长法研究员以《国际语境下的海洋考古遗产探索与保护》为题,介绍了国内外海洋考古学发展、水下考古技术的诞生、海洋考古实例及与珠海相关的海洋知识。现场互动频繁、气氛热烈。
海洋科考平台执行负责人张小波高级工程师以《带您走进科学重器——海洋科考船》为题,向在场观众详细介绍了科考船的结构、设备布置及船员海上生活等相关内容。张小波老师还讲述了《气球去哪了》专题,以生活中常见的气球为引,讲述了以气象探空气球为代表的GPS探空系统、设备组成,激发了小朋友们探索科学的热情。
南方海洋实验室拥有一支科学素养扎实、业务素质过硬的海洋科普志愿者团队,他们来自不同学科、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包括中山大学涉海学院的师生团队、实验室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科研管理人员等,因为热爱海洋而相聚珠海,大家以“携手共圆海洋梦”为服务理念,齐心推动海洋科学知识的普及,积极为海洋科普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2021年度南方海洋实验室公众科学日
纪念建党100周年,弘扬“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于2021年5月27日起,陆续举办公众科学日系列活动。一方面特邀我实验室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山大学大气学院韩博副教授作《观天识海》科普报告;另一方面受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邀请,我实验室海洋科考公共平台为同学介绍了海洋科考设备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最后,举办科学家系列采访活动,让大家深入了解科学家背后的故事。
(一)《观天识海》科普讲座
韩博副教授通过观天灾,如热、冷、干旱、洪涝等,生动形象地为大家展示气象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继而为大家解释什么是气候系统,正因为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非常脆弱,所以当全球气候发生突变后,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整个生态系统,都会面临极大灾难,这也是我们关注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随后,韩博副教授紧贴中国实情,为大家讲述了中国气象的优势及在世界气象组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最后,由天入海,虽然海气作用极其复杂,特别是极地区域,但是人们对此认知还远远不够。幸运的是,目前南方海洋实验室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的科考平台已初具规模,目前有两条满足极地科考的科考船。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地学研究者的身影会更多的出现在极地科考中!
韩博副教授作科普讲座
2021年度南方海洋实验室公众科学日受疫情影响,本着“疫情防控、安全第一”的原则,及时调整活动方案,科普讲座调整为视频录制并于多渠道播放的形式举办。一方面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科普视频观看;另一方面联络附近社区,开展讲座进社区活动,为附近小区播放科普讲座视频。科普讲座视频的播放,让公众更加意识到了解气候、认识海洋的重要性。
(二)海洋科考仪器设备讲解
在海洋科考仪器设备讲解活动中,海洋科考公共平台陈鼎豪工程师以生动的科普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介绍了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温盐深剖面仪(CTD)和波浪浮标等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流程。随后,张小波高级工程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海洋科考平台的设备仓库,并对其他常规的海洋科考设备进行了实物讲解。
此次活动帮助同学们了解了不同海洋科考设备在不同海洋观测应用场景中的实际观测方法,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
(三)科学家系列采访
为近距离了解科学家、学习科学家身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精神,韩博副教授及海洋科考公共平台的各位老师分别接受了采访。
韩博副教授围绕个人学习、科研经历以及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等展开,鼓励学生早日接触科学,培养科学兴趣爱好,为中国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韩博副教授接受采访
在与海洋科考公共平台各位老师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关心与专业更相关的问题,就ADCP等仪器的观测数据受海况影响程度,海鸟采水器在水下是如何实现采水的,出海的经历与感受等问题进行了采访。
3、“珠海设计周”——挺进深蓝,共筑蓝色湾区
2021年12月11日,设计之旅·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下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站迎来一批“海洋迷”。南方海洋实验室位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四号楼内,此次活动开放公众报名,从活动预告到到活动前一天晚上,设计之旅后台咨询热线响不停!
早上9点,讲座现场座无虚席,甚至在最后一排、过道上增加了新座椅。市民们带着小朋友早早入场,最小的仅有4岁。大家井然有序,认真聆听来自中山大学李敏纯博士带来的“鲸落”科普讲座。讲座以一场生动有趣的深海动画视频为引导,并讲到中国科学家在南海1600米水深处,首次发现一具长约三米的“鲸落”,观众们瞪大了眼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讲座结束后,参观人员被分成2队分别参观Oceanview海洋可视化中心与展示中心。不少小朋友惊呼到,Oceanview海洋可视化中心像极了美国科幻大片里的指挥中心,通过LED大屏,大家首次看到了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深水半潜平台、海洋智能无人系统组网等,直观感受到国家最前沿的技术成果。
面积约为1911㎡的展示中心将传统展示手段与现代展示手段相结合,生动地展示了南方海洋实验室各创新团队、公共平台的代表性实验成果等内容。同时,展示中心也是普及海洋知识的重要科普平台及教育基地。小朋友们或是趴在玻璃上观看海洋生物标本,或是排队等候在VR海洋体验区,戴上3D眼镜感受海洋智能无人系统组网作业场景。
活动现场氛围热烈,小朋友们留恋不舍。其中带着2位小孩、从横琴赶来参加活动的刘女士特意感谢工作人员,“你们活动办得太好了!今天孩子们收获满满,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验到了世界一流的海洋人才高地,期待下次继续参与!”
4、科学家进校园科普活动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普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加强海洋科普建设,做好海洋科普宣传,也是南方海洋实验室未来的重点工作之一。
2020年12月16日,我实验室孙雯博士作为此次科学家进校园系列海洋科普活动首发科学家,走进珠海半岛幼儿园,带来海洋科普第一课:认识海洋。
孙博士以小朋友熟悉的地球仪开始,直观地为大家介绍海洋在整个地球中的重要地位。随后,通过分层实验,将大家平时认知海洋的角度从平面转为垂向。海洋分层实验由三种不同的密度液体组成,由小朋友亲自完成组合。
分层实验的完成,使活动达到了第一波高潮。随后,以海洋分层实验为基础,孙博士将海洋生物生活在不同深度比喻成不同的家庭居住在不同的楼层。孙博士依次为大家介绍了海豚、僧帽水母、大王乌贼、鲨鱼、抹香鲸、深海珊瑚礁、鮟鱇鱼、海参这 8 种生物生活习性,它们因为食物来源、阳光、温度等的影响,喜欢生活在海洋的不同深度。当然,和我们一样,很多生物也会去不同海域“串门”。
为了达到科普的效果,孙博士也准备了一个小考试。她给每位小朋友分发印有不同生物的帽子,请他们根据刚才的介绍,在事先准备好的海洋垂向分布图上选择自己所代表的生物住在海洋的那一层。
最后,孙博士也给每一位小朋友布置了作业。她给每位小朋友分了一个海洋生物模型,请大家回去了解新拿到的海洋生物又喜欢生活在哪一层。
科普活动在小朋友的掌声中落下帷幕。通过本次科学家进校园活动,激发小朋友了解海洋的兴趣,打开小朋友认识的海洋的窗口,也将崇高的科学精神播种于小朋友心中,强化了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一、基地简要情况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6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在新的历史节点,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目标。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逾40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学校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年来,获得国家科技奖99项,上海市奖593项。2019年,“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二;19项成果获评教育部“三大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连续12年位列全国第一。
“上海交通大学航海文化与科技科普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集科普、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科教基地,主要由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船建学院院史院情展示馆、学生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潜水培训中心和交通仿真及驾驶行为实验室等组成。以下就基地各展馆(中心/实验室)做简要介绍:
(1)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由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创办,设于交大徐汇校区新中院,2003年1月18日正式开馆,博物馆现有藏品1100余件,展厅面积600平方米,是中国高校十佳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楼高二层,为西式建筑,内有中国式的天井,是学校早期的学生宿舍,建于1910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况味。馆内有中国古代航运史馆和董浩云生平陈列馆,内容设计者分别为交大船史研究专家辛元欧教授(船史研究会创建者、《船史研究》杂志创办者,为当代船舶设计和科学研究机构创始人辛一心之子)和董浩云先生长女金董建平女士。一楼为中国古代航运史馆,该陈列通过大量的图片、文献资料和实物模型及航海贸易物品,概括反映了中国古代新石器时期以来的舟船及航运历史。二楼为董浩云生平陈列馆,该陈列用生动的照片、资料、实物和逼真的场景,浓缩了“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的董浩云传奇的一生。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定位清晰,特色突出,现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单位,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员单位,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上海市、徐汇区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徐汇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徐汇区光启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等。开馆以来,博物馆通过举办临时展览、专题讲座、科普教育等多种活动传播航运文化,受到校内外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至今已接待中外观众65万余人,其中近50%为学生。
(2)船建学院院史院情展示馆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院史院情展示馆是集院史、院情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展示场所,展馆占地面积230平方米,共有三个展厅。第一展厅为院史院情基本陈列,分为“开创中国工科先河”、“与新中国风雨同舟”、“改革开放焕发生机”、“在新时代高歌奋进”四个部分,主要展示船建学院从铁路专科至今的发展历程;第二展厅为校友展厅,分为“两院院士”、“各界英才”两个部分,主要展示100多年来在船建学院求学或者任教过的知名校友;第三展厅是专题展厅,主要展示船建学院杰出校友黄旭华院士的爱国奉献的事迹以及他学研昌盛的丰硕成果。
(3)学生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特色,引导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集聚资源打造学生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建设服务创新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驱动引擎,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涵养学生专业志趣。学生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于2020年9月底投入运行,分中心为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人工智能、5G、虚拟仿真等新技术,并应用在海洋无人装备、建筑与交通工程等实际场景中,建设交通沙盘、结构模型制作平台、虚拟仿真平台等。分中心开展综合性创新课程,强调实践理论相结合。依托船海工程与科学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融合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平台建立船建学院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分管日常运营、科技竞赛、科创活动。分中心有12家学生科创工作室和6家FABLAB科技类社团,激发专业学术志趣,并借助学生科协团队力量,制定年度审核标准,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指导科创、学生参与科创的积极性,对标多项全国性赛事。中心每年举办校“思源杯”交通设计大赛、结构设计竞赛、岩土工程竞赛以及各类学术沙龙等10余场。
(4)上海交通大学潜水培训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潜水培训中心是获得国家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国务院潜水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认可的具有潜水培训资质的专业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潜水培训中心拥有专业的教师团队。中心现有专职理论教员9名,专职实操教员4名,辅助实操教员6名,高级职称占比接近50%,全员持证上岗。拥有极具特色的科普装备——深海载人潜水器模拟驾驶系统,该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由机械手操作手柄、主驾驶手柄、高性能主机以及模拟潜航员视野范围的显示屏(V1.0)或VR眼镜(V2.0)组成,其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营造仿真的深海潜水器驾驶环境,加入精密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建立深海潜水器模拟驾驶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潜航员的培训与考核,而且还能对深海工作中的任务进行评估。同时,通过营造仿真的深海潜水器驾驶环境,以一种简单而又趣味十足的方式开展科普教育,寓教于乐,让更多的人认识海洋、关心海洋。对于促进深海技术的发展,加快探测深海奥秘,推动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5)交通仿真及驾驶行为实验室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交通仿真及驾驶行为实验室占地20平方米,拥有驾驶模拟器和脑电波测量仪等研究设备,可用于船舶驾驶行为和交通安全研究。目前,实验室拥有大型驾驶模拟器和各类小型模拟器若干台,快速原型开发与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平台。配备有航海场景生成与合成软件,实现由航道勘察设计数据生成场景以及场景编辑,能根据事故多发航段特征因素设计驾驶场景。实验室可输出场景中航道参数、船舶状态参数、驾驶员操作等模拟驾驶实验。此外,实验室拥有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测量仪工作站,为基于脑电频谱特征的心理负荷等级量化提供支撑,同时实验室便携式生理记录仪及配套软件,可用于采集分析船舶驾驶员呼吸、肌电、皮电以及体温等指标能够从生理学认知表现方面分析不同船舶操纵行为心理负荷。
二、基地科普特色、优势和资源
1. 基地科普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航海文化与科技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优势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完备的综合展馆设施及经费保障,结合船建学院航海教育特色及学术资源优势,发挥基地航海知识及技术教育,航海文化推广以及海洋意识普及等科教职能。基地的建设既体现了学校为国家重点行业培养创新人才的决心和支持,也展现了学校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的探索。目前,基地已形成了“2+1+2+N”的特色科普模式,其中“2”代表2个航运历史展馆,“1”代表1个学生创新中心,“2”代表2个科研实验平台,“N”代表N个航海特色科普活动。
2. 基地优势和资源
基地所在地上海,是享誉国内外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良好的政策优势及丰厚的航运文化土壤,为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区位和资源基础。同时,基地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是全国著名的重点高校,在智慧航运与现代物流、航运安全与管理、智能化多式联运、港口运作与交通管理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为基地提供了丰富的软硬件资源。以下从七个方面阐述基地的优势和资源。
(1)学术资源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以航运为特色和综合交通为办学定位,形成了综合交通运输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基地所在学院拥有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通仿真与驾驶行为实验室、交通环境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实验室(中心),可为基地活动提供充足的学术及科研条件。
(2)行业资源
基地已与航运技术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等友好单位在专业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科学研究、技术支持、咨询服务等方面相互支持,为基地的建设奠定了行业基础,同时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航海科普资源。
(3)教师资源
基地结合在校师资优势,特组建了一支资深专业的科普专(兼)职工作团队,由从事多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及航海技术研究工作的优秀科研工作者组成,为给公众提供权威、专业的科普知识提供了保障。
(4)网站资源
基地创立上海交通大学航海文化与科技科普教育基地官方网站,公众可通过网站,获取权威、丰富、准确、及时的展览信息、藏品信息、科普类信息及学习资料。
(5)培训资源
基地经过多年沉淀,积累了大量的电子化航海科普培训资料及音视频文件,可为在校学生及社会青少年、航海类院校以及任何想从事航海科普工作的社会团体和爱好者提供丰富、详尽的培训资源。
(6)人力资源
组织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及交通运输工程等专业学生,以及校志愿者协会和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志愿者协会同学,构建基地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给公众提供周到、热情、专业的到馆(中心/实验室)参观服务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
(7)位置优势
基地主要场馆分布于交大徐汇校区和闵行校区,交通便利。位于交大徐汇校区的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距东方明珠仅7.5公里,可乘轨道交通1号线或9号线至徐家汇站下,沿华山路步行15分钟即达。位于交大闵行校区的其他展馆(中心/实验室),可乘轨道交通15号线或985路公交到达,或从市中心驱车60分钟内即到。
综上,基地在不断提升航海教育水平和航海人才素养的同时,积极开展校内外青少年航海科普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创建和打造具有特色的航海科普教育品牌,激发青少年及社会公众主动探知航海历史与知识的欲望,让他们有机会感受航海魅力并传承航海文化。今后,基地将继续加强航海科普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组织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前来参观体验,更加关注于航海教育普及培训和国际航海文化交流,争取早日建成科普示范基地。
三、以往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1)“梦回汴京认归帆——《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船模特展。本次展览紧扣“航运强国”时代主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4艘古船模进行展出,每艘古船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中可探寻宋朝时期社会形态、人文风情、区域经济的真实信息。精确地复制古船,胜似还原历史。从此意义上来说,本次展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船模型研制结晶的一次呈现,更是集中国古代航运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船模匠人精神传承的综合体现。
(2)针对大学生开展航海、海洋类科普开放日活动。每年都会针对全交大所有工科平台大一本科生开展“工科平台开放日活动”,让学生领略海洋的魅力。依托学院学生创新中心,向同学们集中开放展示了港口安全与应急虚拟实验室、智能船艇海上争锋、深海采矿机器人、海洋深水试验池、水下工程实验室等环节,一站式、沉浸式体验让现场的同学们逐渐摆脱了对传统工科的认识和理解,深切感受到“大国重器、国之未来”的骄傲。现场人头攒动,同学们跃跃欲试。
(3)针对高中生开展航海、海洋类暑期科普活动。每年都会针对上海市部分高中的同学,借助暑期机会,给学生提供一站式科普活动。活动包括科普课程、实验室参观、学长交流等,旨在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洞察力,带领学生感受科学与思想的力量。
(4)针对大学生开展航海类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围绕中国科协、betway手机网页 等每年针对全国科技周、中国航海日等的战略部署,学院组织面向全院学生的航海类科普知识竞赛,旨在鼓励船建青年关心时事,留意行业,并且为大家科普一些航海类常识。
(5)面向社会公众举办船模制作活动献礼建党100周年。2021年7月,为弘扬“红船精神”,献礼建党100周年,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联合徐家汇街道于7月23-24日组织了一批青少年开展了两场“红船在我心中”的船模制作活动。此次活动以制作南湖红船模型为载体,通过学红船、识红船、做红船的形式寓教于乐,重温党的历史,体验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6)面向全国潜水爱好者以及从业人员,开展潜水培训工作。上海交通大学潜水培训中心是获得国家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国务院潜水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认可的具有潜水培训资质的专业机构。通过潜水培训面向社会普及潜水及高气压知识,二十余年来为大专院校、企业等培养了数千名专业人才。2007年,中心承担了国家863项目“7000米载人潜水器”两名潜航员的潜水技术培训与医学监测工作,并为他们成功申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潜水员证书》(空气自携式潜水)。 2012年6月24日上午,潜航员驾驶“蛟龙号”潜器成功下潜到702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打破了日本人保持的世界纪录。
一、基地简要情况介绍
辽宁海事局是交通运输部派驻辽宁省负责该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的海事行政管理机关,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为交通运输部直属正厅级行政机构。辽宁海事局管辖海域位于中国最北方海区,是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出海口,海岸线长2920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长度的九分之一),海域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截止2020年底,辽宁省内有航运公司156家(其中体系内航运公司66家),登记注册船舶近3200艘(其中海船登记数量为2601艘,海船总吨位为342万吨);辖区注册海船船员共计61418人,占全国注册海船船员总量的7.31%;辖区共有海船船员教育培训机构17家,占全国直属海事机构培训机构总数的9.71%;辽宁辖区共有海员外派机构21家,2020年外派海员12941 人,占2020 年全国海员外派总人数的10.10%;辽宁辖区共有船员健康体检机构11家,2020年共签发海员健康证明16446本,占全国健康证明签发总量的6.91%;辖区共有船员考试计算机考场13个,考试机位1432个。
船员考试中心是辽宁海事局处室办事机构,规格为正处级,编制18人(局内调配3人,实际15人),内设综合科、考试科、证件科三个科,各科均为正科级。具体配置情况为:主任1名,副主任2名,科级干部6人(正科级3名,副科级3名),其他工作人员6人。中心现有持船长证书2人,轮机长证书2人(其中1人持沿海航区轮机长/无限航区大管轮证书),二副证书3人。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上3人,45岁—50岁6人,40岁—45岁2人,40岁以下4人。考试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无限航区船长、高级船员、引航员和磁罗经校正人员适任培训监管、考试工作;负责辖区无限航区船长、高级船员适任证书签发工作;负责职责范围内的船员档案管理工作。2021年共接收各类培训班91期,2314人次参培训。组织适任考试48期,完成12420人次、44505科目(项目)次考试。组织完成一期全国海港引航员适任考试,来自全国43家引航机构的151名引航员参加考试。签发船长和高级船员适任证书2493本。
滚金船员管理劳模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是以大连市劳动模范、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获得者——饶滚金同志名字命名的研究团队。工作室挂靠在船员考试中心,主要从事船员业务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与技术创新,下设国际公约研究、培训考试发证研究和信息化管理研究三个研究小组,现有核心成员和松散型成员20余人,分别来自船员考试中心、船员处、政务中心、大连海事局监管三处、大连海事局政务中心、丹东海事局等。2019年,工作室先后通过了辽宁海事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组织的验收,被命名为劳模创新工作室;2020年,工作室被大连市总工会命名为“大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2021年,工作室在大连市总工会组织的现场实地考核中考核分数超过90分,被大连市总工会通报表彰并给予奖励。
二、基地科普特色、优势和资源等
船员考试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服务辖区航海院校、航运企业、海员外派机构以及广大海员,主要承担海员考试和发证工作。创新工作室的功能定位是提升船员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促进船员队伍科学发展。因此,船员考试中心和工作室突出船员教育培训考试发证等内容,科普教育的主题鲜明突出。工作室先后制作了船员证书历史沿革及历次版本的船员证书样本展板、交通运输部部长历年致全国船员的一封信、航运界四大支柱公约简介、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简介、世界海员日简介、典型航海人物(郑和、马家骏、贝汉廷、陈宏泽、方枕流、王亚夫、孔庆芬)展板、船员职务简介、我国航海教育培训考试发证职务晋升路径图、最低安全配员标准、国际信号旗、引航员登离船装置标准、我国现当代百年海员史等系列航海文化展板,部分展板属于全国首创,部分展板内容保持最新,打造出了独特的船员培训考试发证文化长廊,并努力将其建设成为船员职业安全文化、航海文化的科普基地,以及船员培训考试和发证等管理政策法规宣贯和职业素养教育基地。参观过的人员都表示中心的航海文化底蕴深厚、形式独特,有感染力,能达到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考试中心有工作人员十多名,大部分人员具有长期船员教育培训考试发证的管理经历,其中,1人入选IMO STCW公约审核专家库,2人入选部海事局首批政策研究专家库、3人入选部海事局首批船员考试专家库,2人入选大连市总工会“送技能、进企业”专家库,11人入选部海事局船员教育、培训和船员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库。科普宣传讲解人员充足。
除了利用考试中心自身的资源外,工作室还先后与大连海事大学教务处、中国大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航业分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船员培训教育基地,合作开展船员在职培训研究,为船员提供职业规划、公约法规新变化新要求、商渔船碰撞防范、典型事故经验案例分析等培训,提高船员的综合素质,促进船员职业发展。同时,双方联合组织开展航海文化培育活动,开展船员“红色经典”教育、航海文化展示等活动,弘扬航海文化,不断提升船员的职业荣誉感,提升船员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
三、以往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一)开展世界海员日活动,创造性开展“职业导师引航计划”。为辽宁自贸区建设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与大连海事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世界海员日活动,创造性开展“船长引航计划”,后打造成升级版的“职业导师引航计划”,积极倡导航海报国理念,引导青年投身祖国航海事业,联合开展船员职业宣传,提升社会认可度,激发船员职业自豪感。先后聘请50余名资深船长担任辖区航海类学生的职业导师,举行报告或讲座160余场,为辖区6家航海类院校的近万名学生提供“职业引导、专业指导、心理疏导”服务,搭建航运企业与航海院校桥梁,坚定学生的航海理想。“职业导师引航计划”荣获直属海事系统青年岗位创新大赛三等奖。
世界海员日活动照片
庆祝海员日活动照片
(二)建设“船员港湾”民生实事项目。工作室联合辖区海员外派机构中国大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航业分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并开展合作,共商共建共享“船员港湾”民生实事项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的“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及与“中远海运玫瑰”轮船员通话精神,践行以船员为中心、用心关爱船员,建设船员职业认同感的情怀和担当。工作室与大连国合海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红色印记•百年海员”海事文化活动,深入挖掘海员红色资源、讲好海员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共同庆祝“世界海员日”。工作室还先后还与大连国合海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大连春安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大连港引航站、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技能训练中心等工作室及部门进行了观摩交流,宣传航海文化。
“船员港湾”民生实事公益及科普项目
为大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海员进行科普讲解
(三)为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类学生做船员基础知识与省内就业形势解读讲座。2018年,饶滚金应邀为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类学生做船员基础知识与省内就业形势解读讲座,介绍了IMO(国际海事组织)基本情况、“世界海员日”的由来,重点讲述了如何成为一名海员、船员管理机制以及省内就业形势,普及航海知识和航海文化。讲座后,饶滚金认真回答了学生提问,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向海而行。
为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类学生做船员基础知识与省内就业形势解读讲座
(四)承担大连市总工会组织的劳模观摩交流活动。2020年12月15日,大连市总工会组织各区市县、产业工会领导、经济技术工作专干以及2020年新命名的大连市劳模(职工)工作室领衔人一行百余人,来到工作室进行观摩交流。来访人员参观了工作室各功能区、船员考试考场、海员证书和航海文化建设展示长廊,观看了展现劳模风采的短片。随后,来访人员与工作室成员还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交流。来访人员均表示工作室的建设规范、特色突出,为其他创新工作室的改进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为大连市总工会劳模代表进行科普讲解
一、基地简要情况介绍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学校现有金盆岭、云塘两个校区,设有21个教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6500余人。
长沙理工大学智慧绿色水运水利学科群由水利、交通、土木、计算机等优势学科组成。其中,“水利工程”一级学科是湖南省唯一具有“水利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专业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位,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为B-,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水利类综合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始于1979年,为交通运输部重点学科、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 年进入“国内一流”建设学科行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为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为B+。学科群拥有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航海相关专业。
办学六十多年来,学校以水运、水利、海岸海洋工程建设和水安全战略、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需求为牵引,聚焦国际学科前沿,重点开展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学校培养的学生在“港珠澳大桥” “三峡工程” “大小洋山深水港”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 “杭州湾大桥” “锦屏水电站” “雄安新区建设” “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等众多国家重点工程中表现出色,同时也是“斯里兰卡港口城建设” “俄罗斯圣彼得堡布朗克港疏浚” “蒙内铁路”等多项海外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成为了“一带一路” “海洋强国” “美丽中国”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开拓者和践行者。
二、基地科普特色、优势和资源
积极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和我国“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实施,努力把我国由“海运大国”建设为“海运强国”,进一步为弘扬航海文化、大力开展航海科普教育,提升全民航海科普素养是高等院校的职责所在。我校的智慧绿色水运水利教学科研科普基地拥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科普资源,在开展航海科普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教学科研科普资源。学校拥有华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水运水利研究中心,拥有可供科普展示的实验研究场地1.8万平方米,科研设备价值5000万元以上。其中,学校拥有湖南省唯一的波浪港池,可以让参观者在长沙也能看海;拥有湖南省唯一的船舶拖曳水槽,可承担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在静水中或波浪中的阻力、推进、耐波性等水动力学问题研究。智慧洞庭展示中心实时对接全省水文数据,以“一一四”防汛减灾智慧平台为核心,将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为流域防汛抗旱决策支持、河长制综合管理、流域水资源管理、工程运行管理等业务提供技术服务;同时,智慧洞庭展示中心还就洞庭湖水系、地质地貌、珍稀动植物、名人文化、水知识、洞庭风光等知识开展科普宣教工作,实现了“在实验室里看洞庭湖”。此外还拥有981半潜式海洋平台展示模型、集装箱船模型、散货船模型、杂货船模型等航海类模型用于教学科研科普工作。
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科普队伍。基地科普力量由科普专家、科普工作人员、科普志愿者组成(附件2)。科普专家为科普资源、科普建设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科普工作人员由年轻博士担任,为到基地参观的公众提供专业讲解;“大禹之子”科普志愿者下沉到社区、街头,主动为公众提供科普宣教。“大禹之子”团队曾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水利专项赛银奖等5项国家级、11项省级荣誉。原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亲自写信对大禹之子的赞扬和肯定。《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新华网》等30多家媒体曾予以报道。
打造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普素材。制作了一批关于洞庭湖水系、地质地貌、动植物、名人文化等视频。建设一批在线开放课程,如《港口海岸水工建筑物》,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专业课知识进行港口海岸水工建筑物设计的能力,为今后顺利从事港口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建设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编印《水利工程伦理学》《水系连通联合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科普教材,加强科技伦理建设。
宣传了一批科技优秀典型。大力宣扬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大学生、湖南青年讲师团成员邹勇松,深入社区、中小学,参加全省青少年主题对话活动,培育青少年不懈奋斗、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多方位宣传被誉为“行走在非洲大陆的‘当代徐霞客’”——危润初博士,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进一步开展航海科普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基地教学科研科普资源(附件3),扩大航海科普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努力把我校的智慧绿色水运水利教学科研科普基地打造成一个以长沙为中心、辐射我国华南地区的航海科普教育平台。为此,向betway手机网页 申报航海科普教育基地。
三、科普活动开展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长沙理工大学智慧绿色水运水利教学科研科普基地在湖南省航海学会的指导下,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充分利用教学科研设施开展科普工作,借助各类节日积极举办科普活动,科普志愿者队伍送科普进中小学校园、到社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基地在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科普经验。
利用教学科研设施开展科普工作。基地的相关科研场所在建立之初就充分考虑科普功能,近三年共接待中小学学生实践30余次,接待社会公众团体参观80余次,送科普进社区、进中小学校园20余次(部分科普活动照片见附件4)。以2020年暑假期间为例,就接待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雅礼中雅培粹小学、湘府英才小学、明德中学等13支团队、8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实践。2020年期间,水运水利行业的企事业单位40余家来到基地参观。时任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时任副省长朱忠明、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张剑飞等领导先后视察并给予高度认可。
借助各类节日积极举办科普活动。借助全国科普日、中国航海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世界环境日等契机,举办航海知识竞赛、水知识科普、游园会、文艺演出、环保课堂等科普活动,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
送科普进中小学校园、到社区。基地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保护水资源、弘扬水文化”科普、调研工作,足迹遍及三湘四水。送科普进社区、进中小学校园20余次。开展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节水护水系列科普活动、邵阳市新宁县周家岭村水质勘测及水库水坝建设合理化调研、非洲马达加斯加水情课堂等,在校内外均引起强烈反响。
湖南省最大水运水利实验大厅
湖南省唯一的波浪港池
智慧洞庭信息化平台
洞庭湖实验室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mariti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shipping industry, better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guide each unit on the decl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ariti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the China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held the 2023 China Mariti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mposium on March 25. The symposium was hosted by Liu Ying, Direct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Department. More than 10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rs and project researchers from more than 40 units in national shipping industry participated in the symposium online and offline. The participating units include enterpris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affiliated to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 China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Group, China Cosco Shipping Group, 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Group,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Group and other central enterpris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maritime and water-related major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participated enthusiastically. Zhejiang University,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key universities participated in the symposium organized by CIN for the first time.
Yan Xiaobo,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CIN welcomed the participants in his speech.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 of the CIN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 of serv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ers, and constantly enhanc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application function of the "nautical scientific innovation" platform. Secondly, it will carry out and lea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discipline,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promote the concept of the progress of navig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will actively create research activities featuring multiple services, multi-echelons and multi-levels, various scales and various forms of navigation discipline. In recent years, CIN has continued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with adhering to the evaluation oriented by quality, performance and contribution as a core, and it also has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reflected the innovation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esults and the actual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he institute constantly works hard on the composition of reviewers, the refinement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model, and the openness and transparency of information, so as to truly make the evaluation of results a baton for mariti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a van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symposium, Hu Ya’an,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chief engineer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Water Transport Science, introduced his experience in writing application materials of high qual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deeply shared his 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of participating in award application for many years. Zhu Jianhua, deputy director of China Waterborne Transport Research Institute and Xie Manying, former first-class Inspector of the Water Transport Bureau of Ministry of Transport, focused on public welfare projects, soft science projects and major engineering projects respectively, and combined their examples to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delegates to summarize and extract their innovative work. Liu Shun,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and Sun Dunping, senior consultant, explained management measures of mariti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and the declaration of maritim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ward and invention awards. The participants,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asked questions actively and had an in-depth exchange with the experts.
Finally, Liu Shun,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Society, expressed his gratitude to the experts and all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conclusion of symposium. Then he wished that everyone would continue to support the CIN and work closely in the follow-up contacts and cooper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hipping industry.
This symposium strengthened all unit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and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introduced by CIN, and played a guiding role for each unit in making a summary and promoting the mariti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application in the future.
Photo: experts who deliver speeches and the symposium venue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activity week of China Navigation Day in 2023 was held in Cangzhou, Hebei Province. The meeting is to review the activity theme, overall plan and publicity planning and to make arrangements for the next preparation work. HE Jianzhong, President of China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CIN), HU Qisheng, Deputy Governor of Hebei Province, LI Tianbi, Chief Engineer of Ministry of Transport and Director of Water Transport Bureau, KANG Yanmin, Party Secretary of Cangzhou City, XIANG Hui, Mayor of Cangzhou City, ZHANG Baochen,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of CIN, YANG Peng, Vice General Manager of CHN Energy, LIU Shubin, Research of Institute for Water Transport Engineering M.O.T, SONG Rentang, Director of Hebei Department of Transport, ZHANG Tiejun, Director of Hebei Maritime Safety Administration, etc. attended the meeting.
China Navigation Day is the only legal holiday related with navigation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which aims to promote maritime culture, inherit maritime spirit and popularize maritime knowledge and has been held for 18 times so far, playing an active role in promoting China navigation Cau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maritime nation.
The activity week of China Navigation Day in 2023 will be held in Cangzhou City, Hebei Province from July 9 to 15 as the main event. During the week, many activities will be held, such as China Navigation Day Forum, China Navigation Academic Conference, National Naviga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eek, Navig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hibition and Mass Navigation Culture Competition Exhibition.
The activity week of China Navigation Day in 2023 should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construction in the past ten years, take “Sailing a new idea, ushering a new pattern” as the theme to help build a strong transportation and navigation country, and actively serve and integrate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hese activities will be held in Cangzhou City, which will help the cit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the Roa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economic zone, promote the high-standard opening up, and enhance its influence.
The meeting stressed that all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take the hosting work as an important task,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nified requirements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focusing on the important links to organize and arrange elaborately and completing all preparatory work with high standards and efficiency, to ensure that it is a unique and exciting nautical event.
青岛航标处隶属于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负责威海乳山口至日照岚山港公用干线和重要港口的海事航标建设养护、航海保障应急处置等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工作。辖区海岸线长度1035公里,管理各类航标1060座,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11座,省级重点文物1座。
一、基地简要情况说明
(一)基地发展现状
青岛航标处科普教育基地(以下简称“科普教育基地”)位于团岛航标展馆,于2010年8月建成并正式开放。后为响应社会公众需求,小青岛灯塔、朝连岛灯塔、日照灯塔、奥帆灯塔、王炳交劳模创新工作室,刘世江航保创新工作室陆续开放,科普教育基地是集科普、教育、研究于一体的具有显著航保特色的行业科教研究中心。
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着眼于挖掘航海保障文化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以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重点介绍我国特别是青岛近现代航标发展历史及航保专业科普知识。科普教育基地现有专兼职科普教育人员41名,具有丰富的科普教育经验,基地科教总面积1240余平方米,其中室内展厅、操作实践间、多媒体教学室等展教面积470余平方米,陈列各类实物展品130余件,室外展区科教面积约1770余平方米,陈列有百年历史灯船“中沙礁灯船”及各类助航设施若干。
科普教育基地是山东省内唯一的具有航保专业背景的行业科教基地,基地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燃烧自己,照亮航程”为核心的航保精神提供了载体,对促进航标文化的历史传承,弘扬和展示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社会公众认识航标、关注航标、爱护航标的科普教育基地。
(二)基地发展历程
2010年,基地被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评定为“青少年教育基地”;2011年,被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评定为“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入选betway手机网页 首批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名单;2013年,朝连岛灯塔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2015年,日照石臼灯塔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王炳交劳模航保创新工作室由青岛市总工会授牌成立;2019年,科普教育基地入选青岛市第五批未成年人“社会课堂”场馆名单;朝连岛灯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20年,科普教育基地入选 “青岛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场教学点”;荣获了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文明办、青岛市科协等七个部门联合颁发的“青岛市中小学生社会课堂”称号;2022年,通过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复评;优秀科普教育工作者刘欢同志获得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基地刘世江航保创新工作室入选2022年度山东省水运系统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名单,优秀科普教育工作者、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刘世江同志获得创新创效先进个人称号;期间,基地先后获得青岛市总工会、山东省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称号。
部分荣誉
(三)基地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9:30-11:30,13:30-16:30,周末及法定节假日可接受团队预约
基地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团岛一路71号
联系方式:0532-82850143
预约方式:电话预约
二、基地科教特色、优势和资源
(一)基地科教特色
1.科普特色
科普教育基地经过长时间探索已逐步形成了“1+7+N”科普模式,其中 “1”代表1个网络科普和宣传渠道,即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科普教育网站;“7”代表团岛灯塔、小青岛灯塔、朝连岛灯塔、日照灯塔、奥帆灯塔等5个航标展教中心和2个创新工作室;“N”代表N个航保科普教育项目。3个国家重点文物灯塔、1个省级重点文物灯塔和1个青岛地标建筑灯塔为科教工作提供活动场所和展览资源的同时,有效增加了科普教育活动的厚重感,创新工作室为科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和整体的科技含量,为各项航保专业科普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了保障,网络科普和宣传则进一步为科普教育活动扩大了影响面,提高了影响力。
2.教育特色
基地建设以来,先后有贵州路小学、江苏路小学、嘉峪关小学、包头路小学等100余家中小学来此组织活动,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电子学校、青岛海洋技师学院、青岛商务学校等院校学校在基地成立了“第二课堂”或“校外活动基地”。在科普教育中,做到有主题、有特色,通过开展“灯塔体验日”、“我当一日灯塔工”、“灯塔透镜擦拭体验”、“航标开放季”等活动,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灯塔,了解灯塔,弘扬以“燃烧自己、照亮航程”为核心的航保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另外,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课堂知识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在实践中了解海上助航设施、水上交通安全、海洋权益、海上环保、航海科普等知识,获得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基地优势和资源
1.人才优势
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科普教育基地内外部交流研讨,强化传帮带责任意识,科普人员主动学、持久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任务学,综合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给公众提供全面、生动、权威的科普知识确立了师资保障。现有专兼职科普人员41名(其中在职省级劳动模范3名),科普教育基地建立10余年来,涌现出国家劳动模范1名,山东省劳动模范5名。
2.专业优势
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于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岛航标处,青岛航标处是海事航标建设养护、航海保障应急处置的主力军和国家队,具有显著的航保专业优势。科普教育基地是山东省内唯一的具有航保专业背景的行业科教基地,通过航保科普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公众认识航标、关注航标、爱护航标,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
3.展品资源
科普教育基地展品资源主要来自为本单位历史遗存的老旧器材、职工征集捐献以及兄弟航标处交流馈赠等。现有各类实物展品130余件,包括团岛灯塔、小青岛灯塔、朝连岛灯塔等3座国家级不可移动重点文物,中沙礁灯船、中华民国重潜打氧机、中华民国煤油灯、中华民国滑轮、鼓型透镜等8座国家级可移动重点文物。
部分文物(一)
部分文物(二)
4.培训资源
科普教育基地经过多年沉淀,积累了大量的电子化航保科普培训资料,内容涵盖航标基础知识、航标历史传承、航标新材料、AIS基站、RBN-DGPS台站、北斗遥测遥控灯器、5G 700M海上通信、航标智能监控、《航标条例》《海上安全法》等各项航海、航保领域法律法规等,可为中小学、航海类院校以及任何想从事航保科普工作的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
5.科研资源
科普教育基地自成立创新工作室以来,科研能力持续攀升,2018年至今,先后获得betway手机网页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各项专利、软件著作权5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等水平。基地先后与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日照海洋智能装备研究院、青岛智能航运发展研究院、中电长城圣非凡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硬件设施、专业研究、技术支持、咨询服务等方面相互支持,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科普资源。
三、以往开展的各类科普教育活动
1.科普教育进校园
科普教育基地历来重视航保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促进航保文化在中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启发他们对航海事业的兴趣。2020年以来,基地科普教育工作者先后到青岛市台东六路小学、宁安路小学、塔西坡小学等多所学校组织开展 “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通过青岛航标处原创的宣传片和科普漫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学生们讲授航标知识,普及航标文化。结合发生的贵州公交坠湖等水上事故案例进行讲解分析,教授同学们水上出行安全事项、防溺水知识、落水自救和现场救援方法及措施,讲解演示救生衣穿戴方法,向同学们赠送了《小学生水上交通安全教育读本》和水上交通安全宣传手册,并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塔西坡小学授课现场
现场讲解救生衣穿戴方法
台东六路小学互动现场
2.科普服务进社区
科普教育基地一直注重和街道、社区的血肉联系,根据社区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关安全教育、低碳生活、家庭健康等方面的科普教育活动。基地科普工作者结合宣传展板、宣传页、宣传册等学习资料,系统讲述家庭用火安全、消防设施标志及使用方法、假期海边防溺水注意事项、水上事故应急救援措施、自救与互救正确做法等安全常识,养成随手关电、公交出行、光盘行动、少用一次性产品的良好的生活习惯,面对新冠疫情不恐慌,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日常预防方法,做到勤洗手,戴口罩,不聚集等,通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使社区居民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掌握有关安全、低碳、健康等方面的科普知识。
通过社区科普活动的开展,使居民对科学、安全、健康等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在社区内形成了浓厚的科普文化氛围,为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即墨路街道科普服务现场
八大关街道科普服务现场
雷锋科普志愿服务防诈骗演示
3.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科普教育基地以130余件文物展品为依托,以航标的历史演变为主线,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讲解、幻灯片视频播放等方式开展各项科普教育活动,系统讲述航标的基础知识、发展历程、公益属性和航保科技发展情况,引导社会公众认识航标、关注航标、爱护航标,并进一步延伸至海上环境保护、水上交通安全等领域,使公众在展训中深刻了解航海保障装备设施,掌握水上交通安全应急措施,知晓海上环境保护重要性,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科普教育基地自开放以来,吸引大量社会团体及个人前来参观培训。
参观航标展馆
参观百年灯船“中沙礁灯船”
航标知识与消防安全培训现场
4.开展重要科普日宣传活动
科普教育基地每年都会在全国科普日、中国航海日、世界环境日、世界航标日、世界海员日等相关节日组建航保科普服务团队,针对不同涉海企业、作业单位、社会大众的差异需求,精心组织了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响应,有效扩大了科普活动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全年科普活动的部署、策划、开展过程中,丰富了活动内容,创新了活动形势,强化了宣传攻势,加大了引导社会各界“科学普及,你我共参与”普及力度。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有效形成了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提高了全民科学素质。
第17个中国航海日活动现场
第四届世界航标日宣传现场
2022科技活动周系列科普活动
5.接待社会团体参观学习
科普教育基地一直秉持周末及法定节假日可接受团队预约的工作方式,青岛市委党校、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岛海事法院、青岛铁路公安处、青岛市交通港航法律研究会、青岛市工程咨询院、大连海事大学、天津市海上搜救中心、中国引航协会、中国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等70余家单位或社会团体前来开展主体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对青岛航标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及科普教育开展情况给予了高度赞许。科普教育基地将积极与外单位交流学习,在立足航保科普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普能力和科普范围。
青岛市交通运输局港口处到基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青岛铁路公安处到基地开展主题科普教育活动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到基地开展科普教育实践活动
6.开展党建联建共建活动
科普教育基地始终发挥各合作单位党组织优势互补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开展“党建共建促膝谈,共享共建齐发展”的联建共建活动,努力构建科普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先后与中国海员工会山东省委员会、青岛工人疗养院、青岛市委市直机关工委、青岛市妇女联合会、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青岛针路航海博物馆等30余家单位开展党建联建共建活动,以党建工作保障科普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总工会5家驻青单位党建活动教育基地挂牌
与青岛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等4家单位开展联建共建
警钟长鸣与部分共建牌匾
7.开展多渠道科普宣传工作
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宣传活动除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岛科普教育网站上定期更新外,始终坚持多渠道、多媒体宣传并重,相关灯塔开放及科普活动信息被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中国交通报、青岛日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青岛晚报、文明青岛等多家媒体报道,大众网、凤凰网、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青岛图闻等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形成良好的宣传效应。科普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发现航标、走进航标、认识航标,体会航标身上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弘扬“燃烧自己,照亮航程”的航保精神。
多家媒体报道世界航标日科普宣传活动
面向公众开放、指尖上的科普和琴屿飘灯文化品牌展示
四、基地科普教育规划
(一)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
利用好寒暑假、节假日等公共假期,组织学生参观科普教育基地,传播防溺水、救生、急救、航标保护等知识,开展急救演示、救生衣穿戴、废旧航标电池回收等活动。
(二)举办科技讲座、科技培训
结合航保科技发展情况,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智能航运发展科技讲座,组织智慧航道科技培训,内容涵盖船舶态势感知、航道数字孪生、智能航标关键技术、北斗通信、5G 700M海上通信建设等。
(三)开展重要科普日宣传活动
在航海日、航标日、科普日、环境日、海员日、科技周等相关节日,组建志愿科普服务团队,向辖区涉海单位、港航企业、船员科普水上安全、航标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并组织开展辖区海洋垃圾回收、航标故障报告等公益活动。
(四)推进科普进社区活动
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人员需求,通过印发有关食品安全、垃圾分类、疫情防治等科普小册子,开设科普专栏,举行科普讲座,辅助社区做好科普楼栋、科普家庭评选等工作,做到科普工作“结合实际、联系群众、贴近生活”。
(五)完善多媒体网上宣传渠道
在利用好现有传统多媒体网上宣传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改版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科普教育网站,使科普教育板块更有特色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建设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科普教育公众号,为公众云端体验指尖上的航保科普提供载体。
(六)开展劳模做科普宣传活动
科普教育基地定期邀请国家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青岛市劳动模范开展劳模做科普宣传活动,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漠名利、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提高科普教育宣传和实践效果,扩大影响力。
On January 7, the CIN held the fifth meeting of the ninth council online, aiming to thoroughly carry out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ummarize the work of 2022, propose the key tasks in 2023,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first-class institut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e Jianzhong, Chairman of the Institute, Zhang Baochen, Executive Vice Chairman, Mo Jianhui, Sun Yuqing, Fei Weijun, Zheng Heping, Lu Jing, Vice Chairmen, Yan Xiaobo, Secretary General, Cao Di,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and 127 members of the Institute attended the meeting. Representatives of non-governing branches and local maritime institutes attended the meeting as nonvoting delegates. The meeting was chaired by Chairman, He Jianzhong.
He Jianzhong pointed out that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goals of the institute to create a first-class institut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should tak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achieve new results in four aspects:
First, we should reinforce the Party building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Party as a bridge and link among the vast number of maritime scientists and technological workers. We should thoroughly study and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further understand the decisive significance of the "Two Establishment" through study and publicity, consciously strengthen the "Four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the "Four Self-confidence", achieve the "Two Maintenanc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political understanding, judgment and execu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over the work of the Institute, ensure the employment of personnel with both integrity and ability, the overall view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the guidance of academic forum discussion, the interests of policies and systems, and the Party conduct and discipline education in compliance with discipline, integrity and self-discipline.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era navigation spirit of "patriotic and dedicated, pioneering and innovative, fearless of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realistic and pragmatic, staying together, inclusive and cooperative" should be vigorously carried forward, widely publicized and actively practiced. We should earnestly strengthen the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tasks and measures of talent work, focus on cultivating young marine scientists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constantly improv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method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create a clean 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moral standards.
Second, focus on the academic institut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academic 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support of the "Maritime Science and Innovation" platform. We should create a brand of academic exchange and create academic exchange activities with diverse services, levels, scales, forms and features of navigation disciplines. We should refine the opinions of the think tanks, focus on the new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low-carbon and intelligent shipping,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hipping industry with digitalization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high-level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navig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ink tank alliance, and improve the awarding mechanism system.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journals, focus more on the guidance of top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navig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rection of specialization, precis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system of journals with open, innovative and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market service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We should bring forth new ideas to the carrier of maritim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elect a number of Chinese maritim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mbassadors, popular and influential popularization bases, popularization knowledge series, and the most influential maritim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Third, we should adhere to opening up and strive to build a service platform and development model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operation and sharing.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mote the joint venture platform based on key enterprises leading projects and multiple participation, and carry out intelligent research,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a normalized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with relevant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organizations, and achieve new results and fruits in the Asian Maritime Academic Exchange, 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lliance of Port and Shipping,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stitutes of Navigation thematic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nd the cross-strait, Hong Kong and Macao mariti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exchange. We should further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governance, improve Chin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navigation, and cooperate with member uni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other aspects to put forward Chinese solutions and contribute Chinese wisdom.
Fourth, govern the Institute according to regulation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efficiency to reach the goal of building a first-class institute. We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system and norms of the Party Committee's pre-audit, the Council's decision-making, the supervision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cretariat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branches. We should further refine the member-centered service safeguard measures, put the practical work of serving members in place, and effectively reflect their main position and role.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 shoul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Institute", improve the governance efficiency and create an online home for mariti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 We will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ized team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Institute, and truly build a politically reliable, business-savvy, hard-working, full-time as the main body, part-time as a complement of the office team.
Zhang Baochen, Executive Vice Chairman of the Institute, made the 2022 Annual Work Report. The meeting considered and unanimously approved the 2022 financial final accounts and the 2023 financial budget, the selectio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CIN, the change of the chairman of the branch, the recruitment of members, the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Members of the CIN (Amendment), the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Members of the CIN (Provisional) and other issues.
At the meeting, the Shanghai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the Fujian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Navigation History, Culture and Research, 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Water Transport Engineering, and 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Water Transport Safet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troduced the work achievements and work experience of their respective units around the theme of building a first-class Institut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ir work conditions.
On October 22, the third symposium of China Marine Think Tank in 2022 was held in Beijing in the form of online and offline. The theme of the meeting was "fir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on ships ". It was hosted by Mr. He Jianzhong, President of China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More than 30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all circles of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cluding Xu Zuyuan, former Vice 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 Liu Gongchen, former Director of Safety, Ma Lin, Deputy Director of the Law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 Yi Jiyong, Deputy Director of the Bureau of Water Transport, and Liu Jinzhang, Deputy Director of the Salvage Bureau, carried out exchanges and discussions around the theme.
The meeting was sponsored by CIN and undertaken by the China Waterborne Transport Research Institute, Waterway Cargo Transport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IN, China Waterborne Firefighting Association. It aimed to further systematize the prominent problems faced by China's fir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on ship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China's fir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on ships through full discussion.
He Jianzhong pointed out that this seminar is also a concrete action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safe development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Fir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on ships is not only an old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but also faces many new change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seminar on fir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on ships with the concept of people and life first.
He Jianzhong said that through this seminar, we have formed the following consensus on the fir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on ships. Firstl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the source of risk. Do not bring external risks into the ship and internal risks can be eliminated in a timely manner; Secondly, we need to improve the “three systems and one plan”, in particular, the performance of fire control functions of port and navigation interfac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mechanisms and the plan, to re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lack of clarity and ambiguity; Thirdly, we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apacity enhancement. The capacity enhancement of fir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on ships include facility capacity, human capacity and external support capacity. For new situations and new problems, we should have new ideas; Fourthl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in the industry and strengthen the weaknesses and fill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third-party technical assessment system,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hip fire prevention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oup standards. CIN will organ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oup standard of Guide for Fir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on Ships; Fifthly, we should widely carry out the warning and education work of typical cases of fir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on ships.
At the meeting, Zhu Jianhua, vice president of the China Waterborne Transpo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Transport, Cai Yanxian, vice president of China Classification Society, Chu Beiping, vice president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and Yu Xinjian, general manager of Bohai Ferry Group Co., Ltd. made keynote speeches on Analysis of Emergency Response Cases of Ship Fire in China, Technical Analysis of Fire Prevention and Safety Emergency on Ships,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f Legal Problems Faced by Emergency Response of Ship Fire, and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Emergency Response of Ro-ro Transportation Fire.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at the meeting, focusing on the theme of it, believed that in-depth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in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emergency response of ship fire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and mechanisms and standard specifications related to emergency response of ship fire should be explored deeply, so a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promoting China's capacity of fir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on ships as well a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